Search

旅程第六日,高度適應天。相對於昨日的陰晴交替,這天在稀薄冰冷的空氣中醒來時,看到窗戶結滿了霜,白花花...

  • Share this:

旅程第六日,高度適應天。相對於昨日的陰晴交替,這天在稀薄冰冷的空氣中醒來時,看到窗戶結滿了霜,白花花的一片;掙扎著下床走近窗戶一看,原來不只是窗戶結霜的白,而是整個Khare村都變成白色的了,看來昨晚是個雪片紛飛的寒夜呢!

幸好用完早餐後看雪勢還行,雖然烏雲濃重了點但沒什麼危險性,我們就跟著領隊到村落旁的小山丘走走,抵達綁滿五色旗的山頂後因風雪轉大而折返;回到山莊時還不到中午,大夥又偷得了半日悠閒,能好好習慣這爬一層樓都會很喘的氧氣濃度。

REFUGE MERA是Khare村眾多山莊中,規模算大,也最靠近村落入口的一間。他們最讓我開眼界的特色,是一走進大門時,映入眼簾的豪華吧台。一排吊燈慵懶的掛著、櫥櫃上滿滿的烈酒還有超大瓶8848威士忌(「高海拔喝酒不好」是對不習慣的人而言,看看這牆壁就知道了)、滿架子的烤麵包、還有七橫八豎隨意堆放的品客洋芋片正對著每一個進門的客人笑著。到了夜幕低垂時,村裡水力發電機會提供不穩定的電力,讓嵌在天花板的吸頂燈打著五彩光芒,超有夜店風的,因為隨時都有可能突然變一片全黑,十分有趣。

當然,那是因為我要再半年後才有機會去聖母峰基地營EBC,所以對那時的我來說,在海拔5000公尺看到這種規格的山屋大廳是非常震撼的事,和台灣「克苦克難」的山屋相比,差異實在太過鮮明。「人家海拔5000公尺有這個?然後台灣居然還在吵『排雲山莊食物是協作背上來很辛苦,不可以嫌人家做得不好吃。』這種完全沒有邏輯可言的詭辯?到底誰才是開發中國家?」

當時是2019年初,行政院尚未宣示「向山致敬」,各地自治條例正遍地開花嚴重侵害登山人的權益;直到年底「象山致敬」的記者會,才正式告別那樣的時代,一個值得我們謹記在心的時代。

確實,在科技、收入、GDP等面向上,台灣是海放尼泊爾大概50年的水準沒錯。然而,台灣大眾對自然的認識、對山的認識,卻因為政府承襲清、日以來的封閉式管制,加上日本人的集團移住讓台灣真正的「山村」,那些原住民原本的部落徹底消滅,而一直維持著陌生、遙遠的狀態。一直要等到2001年,21世紀的第一年,廢除高山嚮導證後,台灣的登山才正式成為全民的運動,不再局限於特定的社團與協會組織之中,而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自由探索、熟悉的「家的一部分」。

目前台灣的登山硬體與制度,事實上因為改革才不到兩年,可以說是落後尼泊爾50年也不為過。從二十世紀中葉開始,來自世界各地絡繹不絕的高峰攀登隊伍,以及往後日漸蓬勃的健行活動,提供了尼泊爾山村可觀的經濟來源,進而刺激了登山服務行業的發展,嚮導、協作、餐飲、住宿等,全都與台灣搶破頭的國有山屋有天與地的差別。

對目前的登山亂象,我們當然可以怪政府,但也回過頭來想,制度的改革並非一蹴可幾,而需要長時間的努力。就我目前的了解,各登山管理單位兩年來也十分積極的進行橫向溝通、內部改革,不足之處像打怪一樣一個一個的變少;只是法制上的改革,如讓國家公園得以收費、聘請專任山屋管理員管理熱門山屋而不再倚賴志工、登山商業行為的管理、在登山口設置管理站進行總量管制等,都需要更長遠的關注與更多的上層溝通才有可能推動。

這是辦得到的事,尤其在這個社群媒體的時代,只要你我持續關注,並且讓更多登山的人願意思考台灣山岳的管理與未來,花10年追上人家50年,也不是辦不到的事呢!

而我們更有責任監督一直偏好大興土木的中華民國政府,讓他們把完善的山屋硬體建設蓋在「對的地方」,而不是遍地開花。否則,小小的台灣高山,將再也找不到遠離人類建物的荒嶺野境,將會是我們、以及後代子孫無可挽回的傷痛。

#梅樂峰的六千米旅途・REFUGE MERA山莊的招牌吧台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